百姓生活好坏,取决国运盛衰。

1918年第一批移民来指南开荒至2020年102年中,指南人生活状况起了翻天覆地变化,此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18年至1949年解放,这是指南人最难熬的时期。外强入侵、山河破碎、战争不断、连年灾荒,指南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指南第一代民,大多是一副箩担,拖儿带女,从四面八方奔赴沙滩。在此立足何等艰辛!喝泥浆水,嚼芦柴根,住茅草棚,干牛马活。

国军、伪军、日本侵略,不管那路队伍来了,抢粮食、抓民伕、拖壮丁,苛捐杂税,害得指南人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国军伪军日本侵略军来了抢粮抓人

第二阶段为1949年至1957年,指南人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老百姓热爱新中国,拥护共产党。县、乡、村干部,一心为民,风清气正,这是指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

指南人眼中,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腐败现象;没有花天酒地场面、没有赌博吸毒人员;没有娼妓、乞丐;没有流氓团伙、没有坑蒙拐骗行为、没有伪劣假冒商品;河中没有污水、大气没有污染;长江三鲜动担挑,河中鱼虾信手捉。

指南域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然物资匮乏,交通不便,但指南人生活有奔头,心情特舒畅,干群一条心,感到很幸福。

第三阶段为1957年至1977年。这21年,指南人迷茫时期,大家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跟着做糊里糊涂的事情。大跃进时期“共产风”“浮夸风”盛行,指南大队队队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超万斤”

接着是“四清”运动,从“清工分、清帐册、清仓库、清物资”到“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割资本主义尾巴,抓“砂轮鬼子”、罚五匠人员、禁止家庭副业。

再接着是“文化大革命”,从破“四旧”立“四新”,到抄家、砸物、打人。

1966年指南也有人参加大串联

从反修防修炮打司令部,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文攻武卫,党支部瘫痪。

从大鸣大放大字报,到停课、停工、停产、全国大串联。

从批林批孔,到批邓批周公,反击右倾翻案风。

指南这1.9平方公里内,如同一锅烧开的稀粥,沸反盈天。

这些年,指南村民的生活水平,虽有一些变化,依然缺吃少穿,比较贫困。

第四阶段为19782020年,是国家日益强盛、百姓生活逐步提高時期,指南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一是分田到户,指南人自主经营。放开手脚,开动脑筋,跑供销、做买卖、开商店、办工厂,市场经济大潮中各显神通,发家致富大展宏图。

二是指南再无缺粮户,春夏不见断粮人。党的政策放宽了,挣钱渠道变多了,只要身体好、肯吃苦,处处有钱赚。指南人手头有钱花,银行有存款,创业有资本。

三是穿戴大变化。过去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褡褡又三年。现在是靓丽时尚、多姿多彩,衣橱里的还未穿,网上新的又发来。如今指南中青年女,个个时髦风尚、穿金戴银。

家家都富裕人人穿新衣

四是饮食大变化。过去是粮食不够吃,常年挨饥饿,现在是讲究绿色、讲究野生、讲究新鲜、讲究营养、讲究卫生。农家办酒席,气派都很大,菜肴丰盛、水陆齐备、荤素搭配、餐具高档、环境优美。

五是住居条件大变化。先是茅草棚换成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再是楞摊瓦成实檐房,既而楼房又成别墅。指南人不断拆旧房,建新房,乐此不疲。

特别是2018年后扬中搞五水联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引活水、保洁水”,畅通水系,净化水质,营造水景,提升水韵,指南重迎碧水蓝天,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六是交通大变化。泥泞小路不见了,沙石路改成柏油路,柏油路改成水泥路,硬质路四通八达,通到村民家门口。村路接通国道,通了309路公交车。出行很少骑自行车,都是电瓶车、摩托车、小汽车、公交车。

七是通讯条件大变化。亲友联系,不再写信拍电报,直接打电话、发短信、留语音、微信视频。坐在家里直接订房间、要外卖、买物品、购火车票。

八是文化生活大变化。不再看露天电影,人人手里有手机,家家户户有彩电。村里有图书室、电脑房、棋牌室、乒乓桌、篮球场多地建有健身广场,中老年妇女成立了铃湘队、歌舞队,老年人有体操队村里组织的文娱活动,档次都很高。

指南歌舞队排练节目

九是老年人、残疾人受到照顾,坍江灾民办了失地保险,六十岁以上老人享受国家补贴。人人有医保,村里有卫生室,小病不出村。村有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组织做保健操、学太极拳、打扑克、下象棋、搓麻将、看报纸,学习老年保健知识,老年人不孤独、不焦虑。

2020年新建老年活动室五间

十是精神面貌大变化。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整天泡在农田里。2019年开始,全村农田流转给粮储中心。每亩补贴750元,年底拿租金,农民好似城里人。

村民经济富裕了,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香港、深圳、乌鲁木齐、哈尔滨,甚至国外都能游一游,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振奋精神,陶冶心情,生活有滋有味,日子甜甜蜜蜜。

第一节  住房

住房是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白天战天斗地,辛勤劳作,晚上总得有个地方,遮风避雨,休养生息。

勤劳智慧的指南人总是积极努力,省吃俭用。有了一元凑十,有了十元凑百,不管赚多少,总是存起来翻房子,年复一年,永不停息,拆旧建新,乐此不疲。

一、芦柴棚1918年和1934年来开荒种地的两批移民,落脚后都是就地取材,搭芦柴棚住居。所谓芦柴棚就是把3捆芦柴的梢子用芦篾捆紧后竖起来,朝三个方向扒开成三角形,以此为支撑,将捆好的其他芦柴梱,对称码放成圆形,朝南的地方留一门缝,给家人进出,夜里用芦柴梱堵住门缝,以避风雨。

开荒剐柴都住这样的芦柴棚

棚子里空间不足一张床大,铺些芦柴、芦花、茅草,隔潮取暖。进门要低头躬腰,钻进去无法站立,只直接上床。

芦柴棚子在秋、冬、春三季尚可,一到夏天,天气闷热,遇上狂风暴雨,轻则四周漏雨,重则棚子被吹散一地,加之地面积水,芦花、茅草受潮后遇高温发霉腐烂,芦柴又生柴虱子,还有苍蝇、蚊子、老鼠、毒蛇、壁虎、香嗅虫、游游虫、百脚虫一齐闹腾,此种居住环境,让人心惊肉跳、难忍受。

一梁一柱两边着地的茅草棚

二、茅草棚来到沙滩能正常建房的只有少数几户富裕人家。一般移民,盛夏之前,只能先搭建个小茅草棚。以一段毛竹或杂树为梁,两头各深埋一根青杨桩,顶天立地,以此支撑。将青杨棍子和燕竹的根子斜插在地上,另一头绑在梁上,成人字形椽子。把芦材拍扁,编成面积相符的软芦笆,覆盖在两边的椽子上。最后用稻麦草或滩上能找到的蒲草、茅草、瓜丝草编成帘子,用芦柴把子将草帘夹紧,从低到高,依次覆盖,用细芦篾固定在椽子上。朝南方向留一小门,竹子为门框,芦为门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以防雨水倒灌。江边风大,为了安全,茅草棚高度只有一人一手,两边着地,长度随梁和柱子的条件而定,面积不足20平方米,里面安床,门口放只缸锅腔,中间存放粮食、种子、农具。一般家庭山头上还得扯个披,养几只羊,为的是踩灰垩田。由于草帘子不牢固,会常被大风刮掉,“风扫地,月点灯,躺在床上数星星”的场景时常出现,忍受外面雨已停,家里啪嗒啪嗒漏的苦难,来指南开荒的先辈们,在此立足极其悲惨。

三、三架梁般移民要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能建三架梁住房。三架梁,是处在茅草屋和正式房屋之间的过渡房。说它是房,因为除了正梁还有檐梁,不再是独间头,可能是两间或者三间。如建三间三架梁,门向朝南,东西排列,中间开门,有三根正梁,六根檐梁,四棚栅,十二根柱子。说它是棚,为防止被大风刮掉,檐高只有二米多,十二根柱子全部埋入土中,以求牢固。

三架梁草房

房子四周,以芦柴编硬笆壁为墙,为防风防雨,隔热御寒,用烂泥与麦稳子(麦芒及麦叶)搅拌后泥在笆壁上。

房顶上用青杨棍和燕竹为椽子,椽子上铺芦柴编的旺,将烂泥乱稻草搅拌后泥在芦柴旺上隔热御寒,使草屋冬暖夏凉。盖房子屋面时,一边涂乱草泥,一边盖稻麦草,从檐到脊,依次覆盖。屋脊和两头边上,用竹篾将草把扎牢。这种屋顶-旦漏水,滴下来的全是泥浆混水。

三间三架梁,面积不足60平方米,一无家具,二无衣物,主要是安张床,支个灶,摆放一点粮食、种子、农具。建三架梁后,养羊、养猪、养鸡,逐步纳入规划。

四、五架梁一般家庭要奋斗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五架梁,建五架梁是一个标志,说明这户人家到板儿沙之后有家有业了,1918年至1949年解放,指南村民75%是五架梁,25%是七架梁草房,瓦房和楞摊瓦只有少数几家。

五架梁草房

在指南,一家建房全埭人帮忙。首先是备料,特别是片石和木料。为防止房子下沉,五架梁房子每根柱子下面都要垫至少两层片石。扬中无山,片石来自丹阳建山,运片石都是十多吨的木船,基本是一家需一船石料,若富足,就选几块长形比较整齐的片石留着做水桥。船至花鱼套或曹家港,主家一招呼,埭上男人们自带麻辫、毛竹杠子,齐心协力把片石从船上抬到港岸,然后车推人抬,一块一块运到住场。

解放前和解放初买木料,都得到江对面泰州口岸,木排停在江边水里,每根都是从根到梢两丈有余,主家请木匠师傅去现场挑选,买好后用麻绳扣住木头鼻子,用小木船拖到指南花鱼套、三墩港或曹家港。早出晚归,前后邻居早有准备,木料一到,纷纷而至,争着下水,把木料从港里扛到岸顶,再一根根抬运到家中。

材料备完后,主家请人定门向,选吉日。木匠先开工,首先是选明间正梁,这是一房之主,断好刨光上桐油。正梁多余的木料根子,主家不敢怠慢,红纸包好,不让任何人骑跨,等房子建好后箍锅盖。

接着选边间正梁,各间二梁,檐梁、金柱、同柱、檐柱、开间方、八尺方、前后门框、门板……

一般家庭,不可能都用杉木,除明间正梁、子梁外,也会用杂树替代。

木工必须把所有的梁做好,二十根柱子合成四棚栅勾连起来。开槽当天最忙,指南村民习惯开槽竖柱一天头。清晨,匠人先按照地理先生定的门向和房子尺寸,用石灰或者草木灰打样。邻居们将石磨上片穿上麻辫子作夯,将山墙、檐墙、隔栅连夯数遍,重点放在二十根柱子下面,夯得咚咚直响为止。然后挑最大的片石放在房子四角,比较平整的放在柱子下面,其余地方平均摆放。

用石磨或碌碡打夯

为使芦柴硬笆壁好安放,片石的高度和地面基本相平。下午将四排栅请到位,按开间方、檐梁、二梁、边间正梁顺序勾连,最后勾连明间子梁,正梁留于晚上祭梁,第二天正日吉时举行上梁仪式。

这一天,埭上所有的男人都来帮忙,若男人在外做手艺,女当家的顶替,帮助洗菜煮饭。

除了上述任务外,要有人用麻绳子编芦柴旺,用整芦柴推硬笆壁,用火熏弯燕竹做椽子,还要有人取土和稀泥备用。

第二天上梁仪式后,邻居先用竹篾绑竹架子(极少数人家才有能力钉椽子),然后铺芦柴旺,安芦柴笆壁。再把前天和好的稀泥与乱稻草麦稳子搅拌后,泥在旺上,一边泥,一边盖稻草,从檐到脊,依次覆盖,屋脊上的草要比屋面上厚几倍。

这一切都忙好了,邻居们晚上才安心喝点小酒,向主家表示祝贺,主家敬酒,一一致谢。

三间五架梁,面积约80多平方米,房屋建成,房主顿觉宽大敞亮。

战争年代,安全第一。北面笆壁,不敢开窗,掏一隐蔽小孔,外面如有动静,可以从洞中看个大概。南面边间,各有一尺宽、二尺高的木窗,平时门板总是关着,安全时,开一下透透气。

建了五架梁就算在板儿沙有家有业了

四边笆壁泥上麦稳子泥后,隔热御寒,但增加了芦柴笆壁的重量。由于雨雪作用,地面潮湿,笆壁脚子很快腐烂下沉,时间越长,离屋面的空间越大,寒天漏风,冬天飘雪。起初用稻草把堵塞,后来严重了要用芦

芦柴笆壁便于老鼠进出,它们偷吃粮食,相互打架,母老鼠做窝时更厉害,什么都咬,衣服、被子、笆壁常被损坏。更可怕的是会招惹蛇来,常见一两米长的大蛇游走于梁柱之间、床头房下,令人胆寒。

宁受猫气,不被鼠欺。那年月,虽然常年吃不饱,但各家还是养猫捉鼠。为让猫自由进出,在大门东侧,从笆壁上掏个比拳头大点的洞,称之为猫洞。

五、小厢屋随着时间推移,家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出生,百姓只得建小厢屋。在正屋前面,多数坐东朝西,少数坐西朝东。人口特多的,东西都建,叫“一正两厢”或“三间两龙爪”。

建小厢屋是为迎接第三代出生

小厢屋比正屋矮小,一般两间,一间砌灶,一间养猪。

有了小厢屋,正屋东西两间均可做房间,房间后面存放粮食、种子。中间堂屋,摆放桌椅。条件好点的,后壁头放香几,香几上摆香炉蜡烛台,上方挂中堂对联。中堂有“松鹤同春“八仙过海”“钟馗捉妖”“和合二仙”“仙桃寿星”“忠义关公”等,两旁配相应对联。

这样布置,是为儿子找媳妇,女儿找婆家时给对方留个好印象。

六、垡头墙 由于芦柴笆壁脚子腐烂,上部落空,透风钻雪,形象难看。解放前后,许多家庭把芦柴笆壁改造成垡头墙。

垡头墙免得芦柴笆壁烂脚子

秋收之后,取泥土于自家场上,敲碎晒干,剔除杂物,加水浸泡,发动大人小孩在泥中踩踏,增加黏性,其厚度控制在15公分。

半干半潮时,用栽秧绳拉成30公分长20公分宽的方块印子。

待脚踩下去不变形时,用镤锹按绳子印切口,再用大锹将土垡翻起。彻底晒干后,用烂泥浆填缝,砌成整齐的土垡墙。檐墙不高,一直砌到顶。山墙较高,砌一半,上面仍用芦柴笆壁封顶。

堂屋两边隔墙更加考究。用木料做成砖头大小可以开合的模具,叫土墼箱子。将柔软而有黏性的土掼入土墼箱子,用手拍打填实,再用钢丝弓一拖,除去多余部分,拿至空地,松开模具,成了和砖头相似的土墼。

晒干后和砖头一样砌法,只不过是烂泥填缝。为增加牢度,墙中插两根竹子,作为支撑。墙面刷上石灰水,干净漂亮。

时间一久,垡头墙的缺点暴露了,与地面接触的底层受潮、变软、松散、下沉,造成整个墙面歪斜甚至倒塌。

20世纪60年代初,10队李友明帮农户用小麦草与谏壁砖瓦厂调换砖瓦。有了这条路,大家用两三千块砖头打脚子,砌到米把高,再在砖头上面砌土垡或放芦柴笆壁,彻底解决了受潮、腐蚀、下沉的现像。房子可以长期不出现严重捩坏现象。

七、七架梁解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一些精打细算或有手艺人赚钱的家庭,开始建七架梁草房。七架梁是五架梁的升级版,比五架梁有六大进步:

七架梁高大宽敞,在板儿沙是让人羡慕的

一是面积增加。每间多两根梁,增加六七个平方,三间就是20平方左右。东西两间可以前后做房间,方便三代人住居。

二是高度提升。五架梁檐高六尺六,七架梁从七尺六、八尺六、最后达到九尺六,房子高了,空气好了。

三是结构合理。五架梁都是闷葫芦,七架梁是敞步檐,两边凸,中间凹,有立体感。闷葫芦风雨打进门,敞步檐可以坐在门前看雨景。

四是质量提高。七架梁的四面墙下,都要满铺片石,有的人家柱子下面还要增加麻石或水泥的磉窝墩子,甚至隔墙采用杉木板制作。

五是气派大。七架梁多数不盖稻草,因为盖稻草一年时间就变霉发黑生水槽。七架梁,要请盖屋匠,将小麦草稍子朝里,根子朝外,从下向上铺匀之后,用木制拍耙,拍得整整齐齐,如同刀切。

屋脊做得很高,翘昂昂的,极有气派。远远看去七架梁麦草屋鹤立鸡群,群众称之为高房子。

六是功能齐全。凡是七架梁,必然有厢屋。卧室、厨房、粮仓、客厅。如果山头上或屋后长点竹子,河里栽点红菱,便是扬中人羡慕的“前面翻翻,后面斩(方言,zhān)斩”的理想生活。

八、楞摊瓦七架梁草房再好,还是让人有两怕:一怕风灾,二怕火灾,一年到头,提心吊胆。加之稻草、麦草数量有限,既要用它烧火煮饭,又要用它盖房修屋,造成缺粮缺草。

楞摊瓦屋面不漏雨,家家都想建

20世纪60年代初,陈锦余、蔡明成等有识之士,秋收秋种之后,带领指南青壮劳力,到雷公嘴、金山滩、江心洲等地割芦柴,不顾天寒地冻,辛勤劳作,割好起堆后三七分成(公家七、劳力三)。指南多数家庭,靠分得的芦柴打卖钱,用剩下的脚屑和在滩里划的榔头草烧饭,把宝贵的小麦草节省下来,经李友明运作,去谏壁镇换砖瓦。数年间,指南人纷纷将草房子改造成楞摊瓦。

楞摊瓦,除了改造屋面,不动草房子的其他部分。做法是:

(1)不可再用燕竹架子,全部换成杉木梢或杂树棍椽子。所有椽子朝上的一面,必须平面,提高屋面平整度。

(2)椽子上面不可再用芦柴编的旺,基本是铺芦

3)芦上面按照平瓦安装尺寸弹线,沿线钉洋瓦条子,洋瓦条用于挂瓦,洋瓦条子是3公分宽的毛竹片

4)平瓦有两个后爪,勾住洋瓦条,保证不下滑还有两个前爪,勾住下面左右两块平瓦,保证整体不移动

5)为了提高隔热效果,也有人家一边盖瓦,一边在芦上泥纸筋灰或稳子泥

6)前后两面相交于正梁,覆盖人字形脊瓦,十分简便。

楞摊瓦,可在数年内无漏雨之忧,即使有损,扫瓦也很方便。

九、砖瓦房(实檐)1978年改革开放后,天高任鸟飞,指南人各显神通,万元户不断涌现。有了钱,沙上人最先想到的还是忙房子。

弄砖瓦,砌实檐,成为一个时期的追求有门路的找物资部门弄计划。一般家庭,只以小麦草换砖瓦。夏收以后,一船船小麦草运往谏壁,一船船砖瓦带回指南。谁家凑齐一万三千红砖、一千六百块平瓦,就能实现砌实檐瓦房子的心愿。数年间新瓦房如雨后春笋,令人惊喜。

砌砖瓦房解放前根本不敢想,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

20世纪80年代,水泥、钢材、木材都很紧张,因此草房拆掉后,满铺的片石不动它,在片石上加6根直径6.5的钢材,扎成笼子,浇24公分宽、20公分高的困龙,然后在水泥箍上砌解放墙,这样靠整体拉力,防地基下沉。

墙砌到平窗子顶,再加6根直径6.5钢材,也扎成笼子,浇24公分宽、20公分高的腰箍,以防墙体歪斜裂缝。

弯弯曲曲的杂树梁不用了,条件好的换成杉木梁,条件差的用水泥梁,水泥梁上加三角形木条,以便钉椽子。椽子也改用杉木棍子,如夹带杂树的,必须选直苗苗的。

一般是在椽子上铺芦,条件好的,开始用旺砖。上旺砖时,一只大缸里放满石灰水,为做成青灰色,石灰水里加点烟灰,把干燥的旺砖正面在石灰水里吸一吸,再用羊毛刷蘸石灰水在旺砖边上刮一刮,形成一条白缝,放在笿子里吊给瓦匠安装,铺在椽子上干净、整洁、漂亮。

由于社会安定,百姓将房子前后都放窗子,而且窗户尺寸越放越大,都在1.5×1米以上。

住草房子时,不管明间、边间,地面都是烂泥地面,时间一久,坑坑凹凹,凹凸不平;加之老鼠打洞,千疮百孔。砌了实檐瓦房后,一般用煤渣垫底,水泥结面,也有的捶实拍平,红砖铺地。

解放前,杜三、王永寿才能建的房子,20世纪80年代指南的平民百姓也住上了。

十、两层楼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砌楼房成为众多人的梦想。

指南最敢尝鲜的是杨孝荣,瓦匠出生,胆子大,追求新潮,且从不服输。1982年冬,他在三间平房上加盖一间楼房,远远望去孤傲、新奇。

这间楼房的最大特点是“毛竹梁,垡头墙,厕所建在二楼上”厕所的下水管是用一根新毛竹打通节巴代替的,不少人赶来看个究竟,成为一时新闻热点,给人的启发是楼房并不是遥不可及。

根据当时物价,准备四五千元,就可以建三间两层楼房。

1983年,指南第一任村办厂厂长祝明亮,动工建造坐东朝西的两层楼房,在全村带了个好头。从此,建楼房的户数不断增加,直至

普及。

第一批建的楼房都是三大间,方方正正,结构简单。

基础是开槽打夯,垫放石子,百脚筋上扎笼子,做条形基,浇混凝土,砌解放墙。

20世纪90年代指南人纷纷建两层楼

一层楼顶搁楼板,二层楼上做屋面,钉椽子,盖平瓦。

一楼和二楼,砌到平窗顶时,摆放直径6.5钢材,浇注腰箍,四周相连,相互作用,提高强度。

楼房都是水泥地,讲究人家,玻璃条摆花形、配颜色、磨花石。外墙多半用水泥粉一粉,讲究的分格子、做颜色、洗石子。

后砌的有所改进,明间隔道墙,前面做客厅,中间设走廊,划分功能区。

砌得早的房子矮小,结构简单,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后来砌的檐高7米,面积达到115平方米,且注重装饰,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不断攀比,不断改进,各显神通,越砌越好。

造价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指南人爱面子,一生不断忙房子,苦了自己一辈子。

十一、别墅楼2000年前后,建房户追求时尚,到处参观,反复比较,寻找图纸,指南的楼房升级至别墅。

指南村“两委”站得高,看得远,规划超前。首先修好中心路,再以中心路南侧为居民点,每户住宅东西16米,南北22米,建筑面积不低于130平方米。每5排以8米路相隔,与其村居民点相比,宽敞多了。

最早在居民点上建别墅的是陆廷国。他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成为优秀服装销售员。后来自己办厂,当起服装老板。

陆廷国第一个在居民点建别墅

他这幢别墅的特点是:罗马柱、宽走廊、红木门、落地窗、屋面琉璃瓦、开设三个老虎窗。内外贴墙砖、地面大理石、客厅有吧台、卧室分主次。门前一对石狮子,墙外数棵石榴树。

在他的带动下,建房者纷纷涌向居民点。

少数人建别墅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指南别墅已普及,2020年已有700多幢。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118号坍江后,灾民以及居住江边、在复垦范围内的村民合计40多户,在村两委的关怀下,2019年全部建好高档别墅楼。

指南是扬中最后一个与主岛连接的沙洲,1918年才开始有人居住。与油坊等老洲相比,晚了明清两个朝代。

改革开放40年中,指南的居住条件,不但赶上主岛,某些方面甚至略有超过。

17组施大余,祖上是1956年由政府安排来指南落户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抓住机遇,创办“益加益”糖烟酒茶公司,且经营有方,发展顺利,受益颇丰。他在老宅基地上所建别墅,不仅抗震级别高,而且还有地下室。墙面满挂大理石,材质档次高、颜色特纯正。四周围墙,内外黑色,气势雄伟,别具一格。

指南有地下室民宅

     12组谢小平,祖上是1934年从泰兴宣堡迁来,一无所有。改革开放前,一家人辛勤劳动,难有作为。到他这一代,服装业务跑得好,迅速发达起来。建房请设计大师绘图,标准按西欧要求,别墅高低错落,凹凸有致,材质高档,颜色典雅。门前假山鱼池,流水潺潺,鱼儿漫游,清风徐徐,荷叶飘飘。木质走廊,曲折环绕。镀锌栏杆,熠熠发光。太阳能发电,家用自给有余。门前视野宽阔,泰州大桥尽收眼底。四周树木苍翠,果实累累。花园香飘四季,令人心旷神怡。

指南带小花园民宅

指南的别墅,宽敞的、雄伟的、典雅的、素净的、新潮的,风格迥异,各领风骚。

指南多数人家之所以能建别墅,靠的是日积月累、勤劳致富。日积月累的资金多半来剐芦柴打芦蕟的收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一般人无法承受。指南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的移民精神,长期从事这项一般人干不了的苦力活,是指南人在住房条件上弯道超越的秘密。

【链接】  剐芦柴

1918年至1949年解放,指南东面长江边长满芦柴,叫东滩;西面夹江边也长满芦柴,叫西滩。到东滩、西滩剐芦柴、打芦䉬,是指南人冬天主要的农活,也是赚回一年零用花销的主要途径。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在东滩和西滩围圩造田,改栽杞柳,芦滩面积逐年减少。指南人就与县财政局联系,到西沙、雷公嘴剐芦柴,把三七分成所得的芦柴,用船运回指南打芦䉬卖钱。

1964年指南人又进军镇江金山滩,1965年又扩展到江心洲,此后二十年,年年如此。

剐芦柴,不仅是力气活,还需要掌握多种技巧,不是什么人都干得了的。

剐柴人,天不亮就得起身。工棚里,只有安放一个锅子的土墩灶,既要煮饭还要炒菜,早晨无法为大家烧热水。想刷牙、洗脸、喝水?上了芦柴滩,就没得这么多讲究!只能拿块干毛巾,在眼睛、牙齿、脸上、手上擦擦,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干洗店。

剐柴人,上下工要跑很长的滩路,所以只能一天两顿,剐柴人既要能吃,也要能饿,还别嫌脏。在芦柴滩煮饭,是舀洼塘里的泥浆水,大火急煮,既有饭香,也有泥味,细嚼还有沙子。早饭是每人一斤大米饭和一大海碗肉炒黄芽菜,你得一鼓作气,全部吃掉,吃不完就得多挨饿。

早上五六点上工,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才歇工,中途渴了、饿了、累了、只能咬咬牙忍着。

1964年,经镇江财政局批准,指南大队第一次组织青壮劳力去金山滩剐柴。人员大都是多年在指南东滩、西滩及县内西沙、帽子洲剐过芦柴的老手,仅增加了两名新手,一个是上海下放职员陈锦余,他的毛笔字出神入化,誉满扬中;另一个是从空军北京财校下放回家的丁文魁,他身体单薄,满肚子之乎者也。这二位加入剐柴队伍,虽是自愿参加,确实为难了他俩。

剐芦柴的时间在寒冬腊月。早晨踏着冰雪霜冻出发,晚上顶着刺骨寒风收工。中途因劳动强度太大,个个汗流浃背,浑身湿透,有的干脆赤膊上阵,使尽全力,拼命劳作。

剐芦柴的刀叫柴刀,刀头月牙形,30公分长,刀柄都是选用结实的杂树,长度足有80公分,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剐芦柴的人必须随身携带一块砂轮,随时把弯刀磨得可以刮胡子。

剐芦柴时,每人一丈滩口,并排向前,在偌大的芦滩上,真是扬子江中八面直。割得快的,信手扩张领地,陈锦如和丁文魁割得慢,被两边快手夹攻,滩口越来越窄。别人一步就是一梱,他俩三四步还割不了一梱。

剐芦柴时,挥刀下去,刀口要端平,从左向右拉,持续发力,发出劈劈劈的响声,连续剐断十多根芦柴。刀口端平是第一项技术,刀口若端不平,要么刀刃碰出缺口,要么割断三两根芦柴后刀头钻进烂泥里或者刀头在芦柴上打滑后直奔剐柴人的身体。

指南有位读书人,上滩第一天,因刀口未能端平,右手用力不当,一刀下去将自已的脚背划到骨头,鲜血直冒,狠心撕下衬衫袖子,用野马兰敷住包扎,血才止住。

把刀口端平,光心中明白还不行,需强壮的身体,足够的体力支撑。陈锦余和丁文魁,初上芦柴滩,经验不足,体力不支,半天下来,大汗淋漓,浑身湿透,手臂肿胀,腰酸腿疼,哼声不绝,晚上躺在地舖上,全身散了架,动弹不得,弄不清手脚可是自己的。

剐芦柴时,右手挥刀,身体还要躬腰向前,左手抱住割下的芦柴,右手用刀轻轻将下面根部拢在一起,上面顺势靠在左肩上。连剐四五刀,剐下的芦柴约有半梱,双手抱起来弄整齐,放平码好,再剐半梱,放在一处,捆成一梱。

捆柴之前,要先找没有叉枝的芦柴,与芦柴把子垂直,用刀柄使劲压破芦柴根部,再用力向后拉,芦柴自动剥开,刀柄下压出雪白的芦篾,用芦篾把芦柴的根部、腰部捆紧,再朝同一个方向码好。

压芦柴篾是第二项技术,别说丁文魁、陈锦余两位新手,就是剐过几年芦柴的人,也常常一不小心,在把芦篾向后用力拖拽时,弄得手指上鲜血直滴。

捆好的芦柴要按芦滩管理员要求,挑到指定地方码好,等待与公家三七分成。

挑芦柴好比上刀山,每走一步都艰难。肩上脚下,必须掌握要领。挑着芦柴梱在滩上走,脚下的新芦柴桩子根根好似尖刀,如和平常一样挑担走路,一脚踩下去,一定会鞋子被戳破、两脚冒鲜血。因此,鞋面必须是多层布,并且要用棉线密密扎遍,鞋底必须是轮胎底或千层新布底,这才不会被芦柴桩戳破。走路时,不能高抬脚猛落地,要一步一步保持15度角度向前踢,把碰到的芦柴桩子踢断后压在脚下,才不会伤脚费鞋。

肩上也不能在平地上挑担,让芦柴梢子着地拖着走,因为两边的芦柴桩子会无数个鬼手拌住芦柴梢子,让你寸步难行。必须将担绳捆在芦柴中间,起身后芦柴两头悬空,柴尾稍翘,才可顺利向前。这一技巧,陈锦余、丁文魁一看便懂,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担绳总是扣不准中心。老剐柴的有实践经验,一扣就准,即使有出入,他们靠肩上、手上的功夫,四两拨千斤,稳稳当当地走起来,新手只得一次又一次歇下来重捆。

金山滩有一块新滩,和老滩有天然港相隔。路途远、地势低、芦柴好、无杂草,常年在水中,收割风险大。镇江财政局表态:新滩的芦柴,谁愿割就归谁,安全自已负责,局里不参加分成。

谁割就归谁,诱惑力太大了!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看怎样才能吃掉这块肥肉。陈锦余和丁文魁文化水平高,善于动脑子,出点子,两人合计后,为大家拿出个好方案:每人扛三根毛竹去,把芦柴割后放在毛竹上捆牢,两根毛竹分别在芦柴的根部、中部,用芦篾将芦柴梱与毛竹捆紧,第二层颠倒放,再用芦篾捆紧,连成一体,共堆四层,形成芦柴排。落潮期间割好做成排,涨潮时利用潮水上涨,用剩下的毛竹作篙子,利用潮水从外向内流动的特点,将芦柴排从长江边通过新老滩之间的天然港,水运至金山老滩旁,然后搬运上岸。

大家认为这方法,计划周密,切实可行,是捞一把发点小财的好机会。陈锦余、丁文魁受到大家赞扬,自然高兴,积极参与。

1964年农历冬月十五,一切计划进行,别人各自单干,陈锦余和丁文魁两人合伙。

按计划好的时间,完成当天剐柴、捆柴、做排任务,来潮时,按顺序一排接着一排,顺风顺水,沿江进港,漂向金山老滩。

陈锦余和丁文魁的芦柴排,由于芦柴梱与毛竹之间的芦柴篾捆扎得不紧,随着潮水摆动,眼看就要散架,芦柴排一旦散架,人必然掉落江中。情急之下,他俩站到水里,把芦柴排推至滩边返工。在水中返工比当初新做排更费事,两人不知忙了多久,芦柴排才重新做好。这时,江中已经平潮,天不帮忙,北风刮起波涛,随着落潮之水,芦柴排被风浪推向金山滩相反方向的丹徒港。陈锦余和丁文魁在芦柴排上,浑身湿透,又饿又冷,面对茫茫江水,束手无策。

回到金山滩的人们,把芦柴从水中扛到岸上,一个个精疲力尽,看着到手的收获,心中喜悦,都想感谢为此事出谋划策者,却不见陈锦如、丁文魁二人,感觉不妙,便派几个代表上岸,向镇江水上派出所报案,余下的人沿江寻找。

镇江水上派出所立即派巡逻艇沿江寻找,最终在丹徒港口把已经冻僵了的陈锦余和丁文魁救上岸来。

第二天,二人身体稍微恢复,想起昨日之事,感慨万千,忽然来了诗兴,共同凑了一首:

冬月十五永难忘,

北风掀起无情浪

为了养家剐芦柴,

哥俩险些把命丧。

2020年,亲身经历此事的蔡明福,虽然快九十岁了,还含着眼泪,一字一句地背诵出来。

第二节  饮食

民以食为天。吃饱是人的基本需求,吃好是生活富裕的象征。

一、初来沙滩的食物

因为在老家无法维持生活,才被迫穷奔沙滩,加之交通不便,不可能带多少粮食。

一到沙滩,满目荒凉,根本不可能很快种出粮食和蔬菜,所以头一年生活最为艰苦。

上沙滩垦荒,最方便携带的就是焦。在老家,把麦子放在锅里炒熟,磨成面粉,装进口袋,称之焦。初来沙滩,没锅没灶,实在饥饿难忍,便在洼塘里舀半碗泥浆水,抓把焦丢在碗里,用筷子搅拌成浆糊状,三扒两噎吞下去,解决一时饥饿。

有限。多半饥饿时,只能在滩里挖点芦柴地下茎放在嘴里嚼嚼。

野菜野味  柴笋、马兰头、野野菜、野藜蒿、蒲公英、马齿苋、官司草、灰灰条、野菊花、野芹菜、麦乔乔、杜杜藤、丝棉草、野苔蒜、灯笼草、鸭舌头、猪毛菜、苦菜花、野菠菜、狗尾巴以及野兔子、青龙蛇、水獭猫,都成了填肚子的食物。先辈移民生活之苦,后人实难想象。

野藜蒿

二、日常饮食

汤粯粥  就是少放一点大米,水烧开后加粯子,煮成汤粥当早饭。

喝几碗汤粥下地干活,还没走到田头就饿了。当家女人开锅时,先把锅子四周很少的一圈米,分一点给吃奶的孩子和毎天干重活的男人,余下的用铜勺在锅里搂均匀,舀给大家吃。一碗汤粥,喝到碗底见不到几粒米。

没米粯粥  就是不放米,水烧开后直接加粯子成汤粥,喝粥时,碗里照得出自己的眼睛、鼻子,一边喝粥一边照镜子。

菜粥  就是少放一把米,水烧开后加入各种蔬菜,如缸豆、扁豆、

番瓜、茄子、山芋、芋头之类,加盐成咸味的粥,偶尔滴几滴豆油或菜籽油。

酸粯粥 就是不放米,放一大锅水,待锅里翻滚时,直接放入苋菜等,洒点粯子,放点盐,滴几滴油,夏天气温高,中午吃剩的晚上吃,等到晚上,已经发酸作沫生气泡,一家人依然狼吞虎咽。

秧草粥、山芋粥、芋头粥、南瓜粥、生菜粥、苋菜粥、萝卜缨子粥,就是以一种蔬菜为主,其蔬菜为辅的菜粥。

三、改善型食物

菜饭 为善待家人,照顾小孩,家庭主妇也尽量改善生活。如煮菜饭,放的米多于菜粥,少于米饭。锅里水烧开后,加入蔬菜瓜果茄子,最后加盐,开饭前滴几滴豆油或挑一筷子猪油,让家人闻到油的香味。

萝卜饭把胡萝卜切成小段,和米混在一起煮饭,家人既吃到饭,又不过多的使用大米。

细米饼子 碾米后,用隔筛把碎米、稗草籽、细沙子隔出来,加开水调和,做成茶杯口大小的饼子贴在锅子上,小火烤至金黄,吃时有点香味,但小沙子碰牙,稗草子卡喉咙。

粯子疙瘩  如光喝粥,两次小便后便饿了。为了能熬饥,把粯子头子放在盆里,加开水搅拌成硬糊状,待锅里水滾,用筷子将盆里粯子刮成一个个小疙瘩。喝几口汤粥,咬一口粯子疙瘩,这样熬饥。

修锅榔头 子(磨细的米粒,扬中方言,音采子)倒在盆里加开水搅拌,当锅里水翻滚时,用铲刀刮成一个个像修锅佬用的榔头状的疙瘩。量很少,一要照顾吃奶的孩子,二要照顾干重活的男人,三要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当家女人自已总舍不得吃。

面老鼠 将面放在盆里加冷水,拌成厚浆糊的,锅里水翻滚时,用筷子将面糊刮成如刚出窩的小老鼠,加盐加油加菜,面疙瘩柔软,菜汤有味,全家人喜欢。

黄面烧饼  把粯子或黄面加水调好,加老酵,发酵后做成小乌龟似的饼子,贴在饭锅上,米饭和烧饼同时煮熟。过去农历三月二十八,沙上人要过江到下东岳庙赶集买农具,早上去,下晚回,都是带个黄面烧饼,中午充饥。

粯子圆子  用黄面或粯子,包秧草、南瓜丝、青菜、咸菜等馅的圆子。包皮很薄,馅很多。会吃的,先把汤粥喝掉,然后揭开顶,慢慢掏馅吃;性急的,先吃圆子,外皮一破,馅散开,碗里变成菜粥,失去吃圆子的欢乐。

面烧饼  把面粉和成稀浆糊状,加点韭菜花或葱花,最好加个鸡蛋,锅子烧热后用干净夏布沾上豆油在锅子上抹一下,再把面糊沿锅子四周浇一圈,从上淌到锅底,薄薄一层,柔软如棉,油香扑鼻,连邻居都能闻到香味。

虾子馄饨  栽秧上岸,农事结束,新面刚磨,正值时天,连续下雨,百姓便说:“雨落沉沉,虾子馄饨。”钓虾子,包馄饨,这是夏收夏种一场辛劳之后最开心的事情。

四、青黄不接时食物

麦楞楞  春三二月,早断粮。能吃的树叶、野菜也被找光。田里的麦子微微发黄,老人饿得哼,孩子饿得哭,如再遇上祭祖,当家人实在无法,围巾一围,到麦田里伸手勒麦尖子,回来搓一搓,吹掉麦芒,胖鼓鼓、绿茵茵、浆冒冒的麦粒就是麦楞楞,用它煮饭祭祖,这是先辈实在没得办法的办法。

稻尖黄  俗话说,打点麦子吃不到栽秧,打把稻子吃不到下霜,夏天,尚可用瓜果蔬菜度日,可是七月半必须敬祖宗,没米煮饭,如何解决?当家人顾不得面子,带个筲箕,到田里勒点稻尖子,晒干后放在舂臼里舂个升把米,祭祖应急,家人煞馋。新米特殊的香味飘荡空中,祭祖时,引得一家人肚子咕咕直响。

五、最易送人性命的食物

观音土  每当遇到大灾,只要听说什么东西可以充饥,就会不顾一切地去找。

江南江北以及扬中,都有“菩萨显灵,观音土救人”的传说。别处的观音土是一种含锌、镁、铅、硅等矿物质的白色粘土,扬中的观音土是河塘边因植物腐烂后冒热气的黑黏土。如村办公室河对面,原来是徐柏林家碾坊,碾坊每天把含大量米皮糠的脚屑倒在河边。1954年冬发现河边冒热气,村民敬香磕头说是“菩萨显灵”,挖回去当观音土。灾民长期挨饿,两腿乏力,浑身虚汗,眼冒金花,为减少肌饿感,把观音土加点米皮糠或麸子做成饼子,刚吃下去,确有肚子有饱些的感觉,但观音土并不能被消化吸收,喝水之后,观音土在肠胃里结成泥块,堵塞肠道,大便不通,如处理不当,会腹胀而死。

毒蘑菇  一场雨后,树上地下常会看到各种菇类,灾民争相采集。

有人把竹园里的蛇菇和楝树根上的毒菇也采回去,吃下去后头昏、眼花、脑胀、腹泻,口吐白沬,不及时治疗处理会中毒身亡。

另外,每年受灾,扬中的秧草都会疯长,仅以秧草当饭,长久、大量、单一食用后,牙齿发绿,面色发青,腹中刮人,酸水增多,双腿浮肿,严重时也会丧失性命。

六、产妇食物

指南不少男人在外做手艺,学生意。田里的重担落在女人身上,有的产妇生孩子当天还在地里干活,生孩子两三天后不得不下地干活,见指南妇女的外地人都说沙上的女人最辛苦。产妇的饮食虽有照顾,但仅是娘家催生时的食品。一般有开水煮京江脐、红糖泡老酵脆、陈酒炖溏心蛋、糯米红枣粥。为了催奶,汆点鲫鱼汤月子一过,照样咽菜吞糠。

京江脐

七、婴儿食物

母亲缺营养,奶水自然少,孩子弱小,必须照顾。

煨罐煮饭  抓一小把米,放在煨罐里,舀点汤罐里的热水,煮饭结束前,灶堂里加点柴禾或芦材脚屑,使锅底火旺耐久,把煨罐放入灶堂中,四面围上火灰,煮一大口米饭给孩子。

水瓶里焖粥  为怕孩子晚上饿了闹夜,抓半把米放在水瓶里,充满开水,待夜里孩子饥饿哭闹时,水瓶上部的米汤水大人喝,下面的汤粥倒出来给孩子吃。

菜粥锅里炖糯米屑  煮菜粥时,待水烧开,碗里抓把糯米屑,加开水调成浆糊状,把碗丢在锅里。菜粥煮好后把碗捞出来,糯米屑熟透晶亮,稍加一点糖和猪油,香甜可口。好多人一辈子忘不了这种香甜,这是妈妈的味道,是儿时享受的最美食物,最高的待遇。

八、时节食物

二月八、夏至、六月六、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馄饨。以荠菜、青菜、韭菜、茄子加点猪肉或虾子为馅。

清明、七月半、冬至、大年三十中午、祭祖之日、家人过生日的晚上都要煮米饭,灾荒之年,以萝卜饭、米麦饭、杂粮饭代替。

元宵节、八月半、娶媳妇的当晚,都要吃汤圆。

端午节或遇喜事挑盒子都要包粽子,一般是糯米粽,粮食紧张时,自己吃就包粯子粽子、黄面粽子。

十月初一要吃糯米饭滚芝麻糖,叫糍粑。

腊月初八要煮腊八粥。菜粥锅里加蚕豆、黄豆、花生、芋头、豇豆干、番瓜干、青菜、生菜等食材。

腊月二十四要煮豆豆饭,米中加红小豆等。

大年初一要给拜年的小孩吃花生、蚕豆、糖果、糕点,孩子们高兴得一路小跑,挨家拜年。现在条件好了,给他们苹果,喻平平安安;巧克力,喻甜甜蜜蜜;云片糕,喻步步高升;大礼包,喻大富大贵。

九、冬天哄小孩食物

 脚炉炸豆冬天寒冷,指南人用脚炉取暖为使小孩高兴,脚炉里加些锯屑,使火力旺而长久,把玉米、蚕豆、黄豆等放脚炉火灰里,加热到一定程度,“拍”的一声,玉米、蚕豆等蹦了出来,引得小孩一阵兴奋,一边分食一边喊叫“玉米玉米炸,炸到黄家”“蚕豆蚕豆响,响到二墩港”看得兴奋,吃得高兴。

 油炸麻雀  一场大雪,到处是银色世界,麻雀子找食物极其困难。大人在场中扫清一小块雪,露出地面,放点稻、麦或芦柴虱子,用漏篮遮住空地,漏篮一边用短树棍支撑起来,棍子上扣上栽秧绳,引至儿童手中,饿昏了头的麻雀互相招呼着赶来吃食,大人指导小孩将绳子一拖,漏篮倒下,罩住吃食的麻雀。

雪天罩麻雀

捉回来剔除雀毛,除去内脏,放在油锅里一炸,香味扑鼻,大人忙得高兴,孩子吃得香甜。有人说一个麻雀子抵得上一个肉圆。

灯盏里煎鸡蛋  大人指导小孩把土垡上方掏一个圆洞,大小能与灯盏头相配。再在侧面掏一个垂直的洞,两洞相通,上面安上灯盏头为锅,下面点上麻杆烧火,灯盏头里加几滴油,烧一会儿后,将鸡蛋打了放进灯盏头,几分钟后鸡蛋煎熟。小孩子看得手舞足蹈,分食自己煎的鸡蛋,十分享受。有时也会和点面,调点米糏做饼子,和邻家小孩学大人煮饭,大家分着吃。长大以后,回想童年生活,记忆犹新,趣味无穷。

十、农闲时的食物

春暖花开,麦苗拔节,农闲时光。用趟网在河里趟细鱼、小虾、螺子、歪歪。老百姓常说:“细鱼不细味,细鱼煮黄豆;虾子跳韭菜,一夹一大块;螺子豆腐汤,个个都喊香;歪歪烧青菜,香味飘一埭。”栽秧上岸,天气炎热,清闲时节。大家喜欢下芦柴滩捉虾子。江边的芦柴被风吹得一摇一摆。芦根下面,摇出巴掌大的水汪塘,芦柴的毛须子盖住水汪塘,退潮时成了虾子躲藏的好地方。伸手一摸,三两只小手指大小的江虾活蹦乱跳,一个下午能捉到一二斤,让人十分开心。

指南人趟小鱼小虾改善生活

因为挑江堤时外滩被挖了许多洼塘,带上水桶或笆斗,筑个小坝,将水排去,待塘内寸把水时,只见虾子芒竖竖的,还有白丝、红眼、鲫鱼乱窜,让人跟着心跳跳的,无比兴奋。黑鱼不知是老实还是狡猾,藏在泥浆里向下钻,稍不留神,就会躲过。辛劳一番,得到一家两天的好伙食。

指南人根据不同季节,还想出了许多妙招,土法自制工具,用食饵诱钓江虾、螃蟹、黄鳝、毛鱼,那些水产,都是野生食材,鲜美无比。

十一、改革开放后饮食方面的变化

1978改革开放指南村老百姓的饮食发生巨大变化。

粮食富足1983年包产到户,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自主种植。什么“深翻一尺”“吹哨栽秧”成为历史笑话。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交清公粮,留足种子,余下都由自己安排。

粮食富足后,由一天三顿喝粥先改成一干两稀,再改成两干一稀,肚子永远吃不饱的时代从此结束。由于粮食够吃,没人挨饿,指南村老百姓脸上渐渐红润起来。

蔬菜丰盛  指南村民按家庭人口分到菜地,大家自主种植瓜果蔬菜。蔬菜丰盛,不但改善了生活,还节省了粮食,家家有积余,再无断粮人。

副食品增多  每户分到饲料地,农户把种植的饲料和节余的粮食,养猪养羊,养鸡养鸭。指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饭桌上禽蛋日日有,荤腥天天见,引起的变化是盛饭的碗由大蓝边碗改成了小豆花碗,小豆花碗再改成小宫碗,小宫碗盛满还喊太多,节余的粮食也更多了。

指南村农机队设备齐全,把指南人从耕田、耙田、栽秧、收割这些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种田原来是主业,渐渐成了副业,大家各显神通,设法赚钱,指南几乎是家家富裕,人人发财。

高档食品  富裕起来的指南人,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天津的红果,新疆的大枣;营口的黄鱼,大连的海参;温州的虾米,宁波的海蜇;海南的燕窝,舟山的鱼翅;南京的盐水鸭,金华的咸火腿;宁夏的发菜,东北的木耳;烟台的八月酥,陕西的红富士;莆田的桂圆,漳州的密柚;新疆的哈密瓜,四川的猕猴桃;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青岛的啤酒,绍兴的老陈;文山的三七,长白山的蜂蜜;山东的阿胶,浙江的竹笋;台湾的水果,寿光的蔬菜。就连碧螺春、铁观音、信阳毛尖、西湖龙井这些贡茶也进入指南普通家庭。采办年货,甚至选择人参、虫草、鹿茸。

开洋荤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指南村民也爱上外国食品。可口可乐、雀巢咖啡、芬达、雪碧、高乐高、健力宝成为许多家庭日常饮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汉堡王成为指南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场所。

酒席上,既喝洋河、茅台、五粮液,也喝张裕、王朝、解百纳,还会品味拉菲、金钟、杰卡斯。

过去酒桌上少不了一盆花生米,现在悄悄变成美国开心果或盐焗腰果。

新要求  指南越来越多的家庭,食材要新鲜的、野生的、本地的;饭菜要现做的、清淡的、原味的。

对日常饮食,关注产地,追求绿色;要求新鲜,注重营养;讲究卫生,重视保健。

吃得饱不饱已成为历史,吃得科学、吃得合理成为指南人的时尚。

如今指南人,土地流转给粮储所,坐在家里拿补贴,腾出双手去赚钱,天天上店买小菜,常为吃啥动脑筋,百姓生活日益好,农民胜过城里人。

第三节  穿戴

穿着打扮是百姓生活的外在表现,受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影响,留有时代烙印。

一、民国初年

指南地界有人居住始于民国初年。

当时男人刚刚剪掉辫子,女人也不再裹脚。百姓穿戴也从旗装开始变革。成年男子相亲、结婚、过新年、走亲戚兴时戴帽子、穿长衫,帽子有圆形,俗称“西瓜皮”,面料是绒布颜色多种,乡下人以黑色为主。里子是红洋布。为防止头上出汗弄脏帽子,用家机布垫衬。

民初指南老人服装

还有一种叫礼帽,多种材料制作,外形大致相似,上部前尖后圆,下面宽沿。蓝色长衫是立领,前襟右掩。从颈下向右肩,直至大腿,依次排列9个布纽扣,下摆拖到足裸上面二寸,腹部系青布腰带。入坐前,捞起后幅,防止坐皱。走路时,把前后下摆扎入腰带,以免弄脏。

民初指南人男装

成年女子服装分为两截,上为衣,下为裳。上衣是紧身短袄,一律右斜襟开口。穷苦大众女裤与男裤式样类同,统称中式满档。裤裆上方接5寸高白裤腰,穿着时,右手按住腹部,左手提起裤腰向右折叠过去,再用布腰带系紧。民国后,富家女子多半穿旗袍,读书女子流行穿裙子。

民初指南人女装

女人结婚,乃一辈子大事,一般都穿大红袄,条件好点的穿改良旗袍,立领盘钮,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叉,袖口处小,体现女子曲线美。穿旗袍,坐花轿,会引得十里八乡人的羡慕。贫穷家庭,新人三天回门后,新娘装一般都会清洗后当宝贝收好,以后拿出来看看,作为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不少人还会留给自己的女儿出嫁时穿。

指南穷苦人家的小伙丫头,平时穿得破破烂烂,惨不忍睹。遇相亲、结婚、走亲戚等重要场合,置办不起新衣,为保面子,只得以向亲友租借的方式,解决这套行头。

杜楚卿、王永寿、张大松等有身份的人,穿长衫不系腰带,外罩一件黑色绸缎马褂,马褂上是蝙蝠寿字,这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

教书先生、江湖郎中、谈生意做买卖的,总是身穿蓝色长衫,保持绅士形象。

偶尔也能看到从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回乡的进步青年,身穿时髦的中山装,显得清新脱俗。

指南一般种田人,上穿短褂,对襟齐领,前幅左右下方各一个口袋,用布条网边后盘秧草籽结为钮,双折成卧蚕形为扣。

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三季用家机棉布,夏季用家机夏布。

男式衣服有黑白蓝灰四色,女式增加红蓝黄三种。用得最多的是

青花布,如贴身兜包、小褂、棉袄、围巾、包袱等。

指南家织自染青花布

小孩子的衣裳都是和尚领,右斜襟开裆裤子加背带。指南的女孩特别辛苦,从七八岁开始捻麻纺纱,忙到十七八岁出嫁,夏布帐子,被里被面,内衣外衣,围巾包袱,都出自一双巧手。

男女老少,都是布鞋布袜,单鞋为元宝口,棉鞋是两片瓦,袜子为粽子型。

两面瓦棉鞋

雨天出门,头戴油布篾子斗篷,身披棕树毛或瓜丝草编制的蓑衣,脚穿自家做的丁鞋。

钉鞋是百页底上加钯丁,鞋面密扎针线,用桐油反复油鞋底鞋面,直到不漏水为止。钉鞋成本很高,工艺复杂,能穿的人很少。下雨下雪,一般青年人是用拐拐翘走路,这是用青杨树枝做成,高约1.5米,树枝丫巴下面30公分,上面120公分,较直的树枝作柄,另一个树枝在丫巴上3公分处锯平,脚踩在丫巴上面,走路时手脚并用,跨步大、速度快。老年人和妇女协调和平衡能力不如青少年,他们雨雪天走路只能靠木拖子。

小脚女人钉鞋

木拖子是用与脚大小相符的鬼柳杨板子做成。板子前后钉两个细木条防滑,木板前后钉上布编成的辫子,把木拖固定在脚上,雨雪天行走比较安全,但速度很慢。

年轻人也用木拖子,但不是用于雨雪天行走,他们把鬼柳杨板锯成鞋底形状,在靠前四分之一处以布辫、麻辫、动物皮等固定两边,脚趾伸进去行走,发出拍拍响声,很有节奏,人未到,声已至。

指南人平时劳动,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可穿草鞋的就穿草鞋。

夏天闷热,在田里干活汗水多,指南人都穿夏布衣服,不闷汗,风一吹就干,如遇身上发痒,抓住夏布挫几下十分煞火。这种衣服,新的又糙又硬,颜色发黄,越久越软,越洗越白,越穿越舒服。冬天寒冷,就用稻草芦柴花编蒲鞋窝子,俗称“毛窝子”,虽然笨重,但很暖和。

蒲鞋窝子

指南人的装饰品极少,长子、长女出生后奶奶或婆婆会拿出祖传的银质长命锁做满月或抓周礼,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代代相传……条件好的,还有银手铃、银脚铃从苏北迁移过来的人家,会给孩子戴个银项圈。他们若与扬中老洲上迁来的小孩打架,常常吃亏,对方会抓住他的项圈,让他施展不了本领,常常被动吃亏,他们一旦上学,一般都不肯再戴。

长命锁

女孩梳两根长辫或独根马尾辫,辫梢上扎根牛皮筋、红头绳就觉得很开心。

结婚后的女人,将头发一把盘在脑后,称之为髻,在髻上罩一个黑色绒线的网髻,髻中插一根银簪子或毛竹簪子,以保持发型。

年轻妇女爱美,喜欢加个发夹,戴点木蔷花、栀子花、月季花、桂花等,带来香味和美感。

新媳妇手上常常会有一只或一双银镯子,有的是母亲留给女儿,有的是婆婆传给儿媳,平时舍不得戴,用布包好,藏于家中,作为世代相传的宝贝,只有过年过节或走亲戚才会戴上。

银镯子

不管男女、走亲访友或外出办事,所带物品都是放在青布包袱里,把青布两角对折包紧物品,斜背在背后或胸前,再将另外两角系紧。

二、解放前夕

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和灾荒,指南百姓经济上极度贫困,身上的穿戴,打上时代烙印

棉裤腿  棉裤要全部铺棉花,为了节省屁股后面这点棉絮,就说年轻人屁股上有三把火,只做两条棉裤腿,套在双腿上,用布带系在裤腰带上御寒。板儿沙打芦的,一般都是穿棉裤腿过冬。

棉夹两用  过了冬天,就把棉衣棉裤拆开,拿掉棉絮,改成夹衣

夹裤。这样,一身衣裳,可穿春、秋、冬三季。

披肩  干活时,为防止扁担、杠子直接磨损衣服,用旧布烂衫做成鸭蛋形垫衬,必须穿衣服时,用披肩隔着,减少衣服磨损;光膀子干活时,用披肩隔着,不至于磨破肩膀上的皮肤。

假领  内衣的领子容易脏,也容易损坏,实在破烂不堪时,干脆把领子剪掉,做一个假领子,系于腋窝。外表看,好像里面穿了新衬衣似的。

大兜包  兜包本来是小孩子夏天不穿衣服,用来遮肚子防止受凉的。解放前夕,指南百姓生怕穿衣睡觉会磨损内衣,又怕赤膊睡觉腹部受凉,就做一个大兜包穿上代替内衣。

接脚管加贴边  小孩子长得快,今年的衣裳明年就太短太小了,父母无力给他做新的,就把裤子脚管接一段,把上衣加块贴边,让孩子将就着穿。

大改小 把大人穿破的衣服拆开,选没有大洞的地方拼凑起来改成一件小衣裳给孩子穿。

两片褂 为省布料,前心一块布,后心一块布,无领无袖,两片之间用布条纽扣相连,给男人春、夏、秋三季干重活时穿。

合穿衣  家里穷,不可能每人都添新衣裳。如遇什么重要场合需外出,家中衣服必须统一调配,合穿衣裳是唯一办法。父子合穿,兄弟合穿,母女合穿,姐妹合穿,姑嫂合穿。至于裤子,也有男女合穿的。

    特别是冬天,常常是出外的穿衣服,留在家中的光屁股钻被窝。

 扎草窝  有小孩的人家,入冬之前,就用稻草夹竹篾编小草把,扎成底大口小,中间铺竹子,约一米多高的草窝,下面放火钵子供暖。小孩子只穿少量上衣,下身光屁股站在草窝里,省下冬天要穿的棉衣棉裤。

三、解放后

解放以后,指南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旧社会的服饰开

始厌弃受苏联老大哥影响,男青年爱穿大翻领,两排钮扣的列宁装;女青年喜欢用苏联大花布做贴身兜包,紧身棉袄,红红火火,鲜艳无比。

列宁装

   1954年,扬中人徐中和的大孚橡胶厂生产矮帮套鞋,轻便美观易清洗,深受百姓喜爱。从此,指南人不再花精力做钉鞋。

   1955年,指南供应站有新式花布卖,蓝底印白圆点,指南人叫豌豆花;白底印红圆点,指南人叫小樱桃;还有各种颜色的方格布,指南妇女用新式花布做小褂子、紧身棉袄、加布衫、围裙,穿在身上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自然大方。

细花洋布

1956年起,指南女人喜欢剪齐耳短发,穿小翻领衬衫,配蓝洋布裤子和黑色方口鞋。

1957年,指南女孩喜欢穿无袖连衣裙,辮子上用红絨线打蝴蝶结,上民校、搞宣传显得朝气蓬勃。

无袖连衣裙

1958年,指南人不管老少,以能带上一块上海手表为荣,17钻、钢壳、长三针、能防水,上足发条走36小时,一天一夜误差不超过60秒。在公众场合,慢慢抬起左手,瞄一下时间,骄傲而幸福。走到哪里袖子总是挽着,让上海表闪闪发光。

1964年,指南供应站有18支和20支厚棉布供应。纱支粗,结实耐磨。在买布要布票的年代,这种布很受欢迎。指南人喜欢用华达呢做春装,斜纹呢做棉衣,毛蓝布做裤子,直贡呢做鞋面。

1965指南人不管男女老少,通通爱上卫生衣(又叫球衣球裤)。卫生衣颜色鲜艳,有红蓝二色,绒布厚实,手感柔软,颈下开口,镶嵌拉链,分高领矮领,套头穿脱。

1966年前后,指南人上三茅或到供应站,都是手提一只小竹篮,精巧细致,买了东西放进去,还会盖上一块新毛巾。这种青篾六角小竹篮,至今催生、送月子礼还用它放东西。

1967年,“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指南的青年男女全部喜欢黄军装、黄军帽、军大衣,弄到4个口袋的更加开心。就连小孩子也是小军装代替小童装。人人胸前挂毛主席像章,手臂戴“红卫兵”字样的红袖章。

文化大革命指南青年穿黄军

1968年,塑料凉鞋投放市场。凉鞋颜色鲜艳,式样美观,穿脏了用水冲冲。祝明亮出差,在上海为女儿买了带回来,不少老人不识货,把凉鞋说成“洋鞋”。

1969年,指南人开始穿高帮套鞋。那套鞋下面有橡胶钉子防滑,大家称之为“防滑靴”。当年东、中、西三条路两边竹窠地高出路面,常年潮湿,又烂又滑,好天也得穿防滑靴才好走。

1972年,由于停产闹革命,物资相当匮乏,聪明的指南人发现进口化肥袋的衬胆是化纤布的。化肥施完,把化肥袋的衬胆带回家清洗晒干,用它做成裤子,一个学一个,成为时尚。

1974年,指南人上街办事或走亲访友,都喜欢手提一只方形柳皮包。这是指南柳器厂生产,指南的亲朋好友也跟着沾光,手提柳皮包成为时尚。

年,市场上有聚酯纤维和棉纱混纺的布叫“的确良”,坚实耐穿,挺括不皱,易洗快干,很受欢迎。指南人爱穿白色的确良衬衫,蓝色的确良中山装,抬头挺胸,很有气派。

1975年,“的卡”很受欢迎。指南“五七”学校用勤工俭学的钱为20多名老师配发中山装作工作服。穿着蓝色挺括的中山装,外出开会学习,整齐划一,轰动扬中。

1976年,指南村办厂生产反毛皮鞋,黄色二层牛皮,黑色胶底,合符国家劳保鞋标准,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指南人百分之八十都穿上自己村生产的反毛皮鞋,同时也成为指南人送礼佳品,亲戚朋友跟着沾光。

指南产反毛皮鞋

1977年,江阴出产粗毛呢,质量不太好,穿久了掉毛。当时部队高级将领的冬衣都是毛呢的,指南老百姓纷纷追风,用毛呢做大衣,还称之为“毛货”。那年春节,指南人身穿毛货,脚蹬反毛皮鞋,成为一道风景线。

改革开放后

1978年,指南村的中青年妇女喜欢穿短袖衬衫配百褶裙,稳重大方,很有女人味。

1979年,指南中青年妇女开始烫发,把直苗苗的头发用火钳烫成波浪形,抹点凡士林,显得洋气。

1980年起,指南的男青年喜欢穿蓝布裤配白球鞋,显得青春无限,女青年喜欢连衣裙配帆布鞋,美丽大方。

1981年,轻便、柔软、暖和的羽绒服进入指南普通家庭。

1982年,国家恢复销售黄金饰品,24k黄金吸引指南人的眼球。

 从买金耳环、金戒指起,到后来买金项链、金镯子、金手链,穿金戴银,大胆装扮自己。

指南人佩戴金饰品

1983年起,指南村妇女开始戴围巾。四方块对折成三角形,再打个蝴蝶结。同年,女性开始用绒线编织帽子和长围巾,互相学习,式样翻新,颜色多种。这一年全国取消布票、粮票及有关票据、布疋等物资从此敞开供应,只要有钱,东西随意买。

1984针织内衣上市,平整结实,花型优美,特别是温州货,十分便宜。指南村的妇女从此不再一年到头,手不离勾针,眼不离绒线,节省了大量时间。

1985年,由于中央领导带头穿西装,全国掀起西装热。指南村

的中青年男女大都爱上穿西装,就连上小学的儿童也是一身小西装,显得很帅气。

1986年,柔软的全棉面料,内铺化纤棉的滑雪衫问世。指南村办服装厂,大量生产滑雪衫销往全国,引来各地商贩。指南的老百姓人人都有一两件。

1987年,指南的中青年流行牛仔裤配运动鞋,款式新颖,穿在身上十分潇洒。

1988化学染发已成时尚。老年人把花白头发染黑,显得年轻健康;年轻女孩把黑发染得微黄,显得洋气;中年妇女将直发烫成卷发,显得时尚。

1989年,蝙蝠衫、健美裤受指南年轻女人喜爱,着装显得上身宽松,下身紧凑,飘逸潇洒。

蝙蝠衫

1990年,指南人爱上太空棉衬衫,冬装不再臃肿。

1991年,指南人办了多家私营服装厂,为全国各大企业生产劳保服装,各种样品和库存常常处理给工人。指南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劳动时,农民身上穿着有全国各大企业标志的工作服,五颜六色,式样各异,让人眼花缭乱。

1993年,指南青年人开始穿喇叭裤。传统的裤子是上面裤管大,下面裤管窄,而喇叭裤一改常态,中间小下面大,让人耳目一新。

喇叭裤

1994年,指南的中老年爱上茄克衫、休闲裤。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大家追求不同的包装与形象。

1995年,指南的学生开始穿所在学校的校服。

1996年,指南青年人爱上双肩背,原本是学生的双肩背书包,竟成为青年的随身带,改成“合二而一”。将两根带子合在一起,随意往肩上一搭,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心境。

1997年,棉睡衣、棉拖鞋进入指南普通家庭。室内着装被指南

人重视是消费观的进步,即使外人看不到,着装也不马虎。

1998年,“三枪”等名牌内衣进入指南家家户户。颜色也从单一变为多色。

1999年,指南村中青年人爱上运动服配运动鞋。国产的安踏、李宁,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受到追捧。鞋子的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几千元。

2000年,指南村许多长发飘飘的妇女,一改习惯做起百变发型的波波头,显得青春洒脱,富有个性。

2001年,APEC会议上,中外20位国家元首一起穿唐装,迎合了时代发展,展现了21世纪风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唐装深受指南人吹捧,特别是前襟一排七粒布制葡萄钮扣惹人喜爱,新年穿唐装,成指南新时尚。

唐装

    2002年,俞兆林等牌保暖内衣进入指南普通家庭。

2003年起,金安、巴拉巴拉、小猪班纳等童装深受百姓欢迎。外公外婆请裁缝做满月衫已成为历史,商店中厚薄毛衫、外套长裤、套裙背心,帽子鞋袜、T恤套服,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2006年,罗莱、水星、堂皇、富安娜,紫罗兰、老裁缝等牌子的床上用品,改变了指南人陪嫁的习惯,父母不再操劳,带着子女进店挑选,随意搭配。

2010年,指南人下水田作业穿秧鞋,形似高帮套鞋,特点是非常柔软。

2011年,指南中青年妇女喜爱公主型毛衣,配有许多装饰珠片,远看繁星点点,近看银光闪闪,既可内搭,也可外穿,显得富贵高雅,引人瞩目。

2012年,一种经水洗做旧磨损,仿自然褪色,掉边有洞的牛仔服、牛仔裤,受指南青少年喜爱。曾有不懂行情的老人,为孙女把牛仔裤上的破洞补上,闹出笑话。

2014年,足力健、百步健等老年健步鞋受到指南中老年的喜爱。女儿买给父母,媳妇送给公婆,随处可见。

2015年,指南女人的包包品位大提高。小到装手机银行卡,中到装梳子化妆品,大到装文件资料袋都是各式名包,品牌从国内到国外,什么爱马仕、香奈尔,手提的、手拿的、单肩的、双肩的、斜挎的,身不离名包,给人优雅与时髦的气息。

2016年,露腰上衣和不对称裙摆连衣裙受到部分女孩的青睐,露脐装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

2017年,指南人的婚纱照档次提高,年轻人喜欢到青岛、大连、海南、上海、南京拍结婚照。结婚典礼摄像后,由专业工作室制成片子,永久保存,亦可上网发给亲友、网友。

2018年,指南的年轻人,喜欢穿白色宽松的上衣,胸前有鲜艳的字母、诗词、人像,用打底裤搭配,穿名牌运动鞋,挎名牌包包,显得潮。

2019年,在物质条件丰富后,人们穿戴反而回归简约。春夏季以白衬衫或条纹衫配浅色裤、牛仔裤,找回曾经的时尚。

2020年春节起,因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男女老少宅在家中,两个多月天天都是一身睡衣。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指南人的穿戴也在不断变化。

第四节  用品

一、灶

 天天要吃饭,顿顿要用灶。指南人说:“靠娘靠爷,不如靠灶。”

露天灶  其实就是古代的行军灶。移民初来沙滩,都是先找块稍微高点的地方,按锅口尺寸向下挖一个圆洞,洞口小于锅口。再从侧面挖一垂直的方洞,锅子搁在上方圆洞上,用茅草和芦柴脚屑在下面方口洞中生火。锅口边掏三个不同方向的凹槽,便于出烟。露天灶浪费柴草是小事,关键是遇上风雨无法使用。

移民到沙滩后在地上挖个灶

 泥锅腔  指南人用稻草夹竹篾编成一寸半宽的草辫子,涂上烂泥,围成缸型,上口大,缸底小,中间胖,离底5公分处开口,最后用麦稳子泥涂在缸的正反面,待干燥后,架上锅子,从开口处添柴烧火。

泥锅腔

泥锅腔  可以放于室内,缺点是不结实,受潮就塌,一撞就坏,权宜之计。

    瓦缸锅腔  它出自宜兴丁山,常有木船装载瓦缸锅腔、坛子、水缸、沙缸停在花鱼套港出售。

缸锅腔

    瓦缸锅腔轻巧、牢固、省柴草。老百姓没钱买,就用粮食去换。缺点是瓦缸锅腔很小,一般放三掌头锅子(掌,即一个手掌宽,是锅子大小的计量单位),炒菜还行,人多的家庭煮粥太小。

     土墩灶 用垡头在室内地上砌一个外方型或圆型的泥灶,里外粉上稳子泥。此灶可大可小,按家庭人口确定,最大可放十掌头锅子。缺点是灶面子都是泥土,不干净,没出烟口,烧火时,室内全是烟,呛得人眼睛睁不开。

土墩灶

土墩灶,都是一个锅子,故称独锅头,根据当初的实力,实在买不起第二口锅。

出烟灶  在土墩灶基础上改进而成,靠墙处留一个出烟口,用土墼砌烟道,烟道经过笆壁,通到室外。烧火时,烟飘到外面,但遇上迎面风,也会反吹进来,弄得烧火的人灰头土脸。

出烟灶

纸筋灶  移民生活安定以后,尤其是建五架梁或七架梁房子后,就请专业师傅砌灶。

用土垡打灶脚,土墼砌灶堂,灶门安片石,板砖铺灶面,旺砖砌烟囱。外锅小,里锅大,两锅之间放汤罐。里粉稳子泥,外粉石灰和纸筋合成的纸巾灰,干燥后,淡黄色,较干净,但用久了,也会脱落或变脏。

风箱灶  农村烧草一直紧张特别是栽种双季稻年代。指南有个顺口溜:“双季稻爬爬高,有得吃没得烧。”为充分利用柴草的火力,指南人在外锅灶堂中放几根铁条,灶的外侧有一风道通到一排铁条下面,将风箱出气口对着通道,一边添芦柴脚屑或木材锯屑,一边轻拉风箱鼓气,帮助燃烧,增强火力。

风箱灶

   贴砖灶  20世纪90年代,指南的房子越建越好,纸筋灰灶也开始升级。灶身、灶面、灶柜全部贴面砖,灶边用不锈钢板包边,又黑又粗的烟囱改成不锈钢圆筒,干净、整洁、牢固,唯一的缺点,水蒸气和油烟,会把厨房弄脏。但最近几年,如吴康春家,请专业人员用不锈钢板敲一个倒扣的柜子遮在里、外锅上,用罗栓将罩子固定在墙上,墙上打一孔,孔中装排风扇,基本能把油烟、水汽排出。

贴砖灶

 沼气灶  政府曾帮指南每个农户建沼气池,用塑料管将沼气引进厨房,接上沼气灶头,蓝蓝的火苗惹人喜爱,但气源有限,火力不强。

 液化气灶  20世纪末,指南普遍使用液化气灶,扬中供气站建在指南桥口。一瓶气能用个把月,干净、方便,唯一缺点就是油烟、水气仍在家中。

在液化气灶上方一米处开一圆孔,圆孔中装排风扇,煮饭炒菜时,打开排风扇可以排除大部分油烟和水气。

液化气灶配一二代烟机    21世纪初,油烟机进入指南家庭。一代烟机外形像一个倒扣的铁盒子,长75公分,宽40公分,高35公分,安装在液化气灶上方,油烟机的顶部是排风扇,开机后把油烟、水气通过连着的塑料管排到墙外。

二代烟机

2010年前后,二代油烟机灶进入指南家庭,不再像一代机那么笨笨的,改成90公分长、45公分宽、10公分厚的轻巧型,材料也从铁皮喷漆、喷塑改成不锈钢。电动机改在机体上面的面罩里。

一、二代烟机的缺点是必须挂在离地面155公分处。再高,吸烟效果不好,而这个最佳排烟高度常常碰炒菜人的头,一不小心被撞得哭笑不得。

液化气配三代烟机  2006年,指南人金淦在广东佛山与人合伙生产美厨娘牌侧立近吸式油烟机,把吸油烟机面竖起来贴在墙面,不再碰头,开创油烟机新理念。指南人是全国最先使用三代烟机的客户。

天然气灶  2010年前后,指南居民点接通天然气,不再需要去液化气站充气,而且价格便宜。老百姓把液化气灶成天然气灶,但天然气压力低,火势不如液化气。两个灶的外形完全一样,区别仅是液化气灶出气孔小,天然气灶出气孔大点。

集成灶  浙江嵊州市帅丰和万事兴两家工厂在全国率先将灶、油烟机、烤箱、橱柜融为一体,制造出集成灶。帅丰、万事兴两大名牌集成灶,扬中分别由指南人金淦和金崯经营代理,许多指南家庭用上全国最好的灶具。

二、锅

生铁锅1958年之前,指南人用的铁锅均产自无锡,用灰口铁浇铸而成,百姓叫生铁锅。这种锅厚、重、笨、脆。新锅有龟斑纹和铁刺,需打磨后才可使用。

生铁锅

过去,农户买口锅,就是置办重要家私,平时小心使用。但两三年之后,锅子外面的铁屑会一片片脱落,用铲刀刮锅灰时,一不小心,会刮出沙眼或小洞。

社会上有专业修锅、修碗、修缸的手艺人,百姓称之为“修锅佬”,挑着担子走村串。前头是风箱和焦炭,后头是工具和化铁炉。拉起风箱,化开铁水,清理锅子需要修补之处,钳住巴钉,蘸上铁水,放于沙眼或小洞之上,用修锅榔头轻轻敲打,让巴钉和铁锅损坏处趁高温凝结。一口锅,修的次数多了,巴钉连着巴钉,洗锅或刮灰时,稍不注意,触及巴钉,露出漏洞,因为无备用锅可用,又不能立即找到修锅之人,只能用面和粯子调成巴巴贴于洞上,提心吊胆放水煮饭,同时关照左邻右舍,帮助打听修锅佬何时会来。

修锅佬

熟铁锅1963年,无锡的精铁锅投入市场,指南人称之为熟铁锅。 这种锅是用黑铁皮锻压捶打而成。杂质少、韧性好、摔不坏、锅铁薄、传热快、省烧草,里外光滑,容易清洗,很受指南人喜爱。

熟铁锅

熟铁锅上市后,因为锅子难坏,所以修锅佬从此失业。

瓦锅、砂锅 解放前后,指南人家都有瓦锅,陶土制成,质感粗糙,造型笨拙,如煨吊和灶上的井罐。

瓦锅砂锅

从古至今,指南人都爱用砂锅。砂锅用陶土和砂烧制而成,里外加上秞彩,光滑、亮丽、卫生、耐高温,适合煲汤。

铝锅 20世纪70年代,铝锅上市。它轻便、漂亮,曾受指南人喜爱。铝锅质地软,吃不消撞击,耐不了高温,洗刷时容易破坏它的保护层。

铜锅  铜锅解放前就有,一是尺寸小,二是质地软,三是价格贵,指南只有极少数人家有,多半是作火锅使用。

铜锅

冲压锅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冲压锅上市,改变了铁锅外形单一的现象。

现在指南人家中的锅,形形色色。按把手分,有单耳锅、双耳锅、长柄锅;按锅底分,有圆底锅平底锅方底锅;按材质分,有铁锅、铝锅、铜锅、瓦锅、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不粘锅、合金锅、复合材料锅;按功能分,有饭锅、汤锅、蒸锅、奶锅、火锅、鸳鸯锅、高压锅等。

鸳鸯锅

三、床

人一生约1/3时间在床上度过,谁都希望有张好点的床舒舒服服  地休息。

地铺 指南的先辈移民初来沙滩开荒,一无所有,只能在芦柴棚子里打地铺。在地上铺些芦柴、芦花、茅草隔潮,早晨起来,头发上、眉毛上、衣服上全是芦花花絮,站在风口,拍打全身,花絮纷纷扬扬,随风起舞。

稻架子床 青杨段子一介对开,做成2米长、15宽的方框,中间用一根大点的青杨棍子做龙脊,与龙脊垂直钉青杨棍子为床桄。收割时,当头站人掼稻掼麦;收割后,铺上芦当床睡,床面高低不平,硬软不一,一晚睡下来,浑身疼痛。

稻架子床

竹列子床 一头一个毛竹梢子做的三角马为支撑,床框床板都是毛竹制作,指南人叫它竹列子床。一翻身,咯咯直响。最大的好处是夏天睡在上面非常凉爽。睡久了,颜色发红,感觉更凉,但由于农家房子地面都是沙土,三角马容易陷进去受潮腐蚀。或高低不平,或因三角马腐蚀,竹床常常突然倾倒,弄得人仰马翻。

竹列子床

马头床 生活安定以后,一般都会请木匠师傅用杉木或杂树制作马头床。马头床两头式样相同,都是四根床腿连成长方形,床头床尾好似各站立一匹马。四角的床腿高2米,便于挂蚊帐。床前的两根内腿高80公分,既当扶手又当栏杆。床后的两根内腿与床列子平,便于安放铺板。马头床能让老百姓安稳睡觉,受指南人欢迎。

雕花大床指南的移民忙到第二代结婚时,日子稍微过得好点的,为儿子打张雕花大床结婚,了却平生之愿。床腿床框用杉木,床桄和床板用青杨、鬼柳杨凑凑。床的过桥和大面雕花,内容以郭子仪上寿为主,配喜鹊看梅、凤凰牡丹、鸳鸯戏水等图案。正面漆荸荠色本漆,人物花形上金粉,这种床造价高,都是世代相传。

 雕花大床

   新中国成立后,谈婚论嫁,男方是否有雕花大床、抽桌、地板,如同21世纪初,女方关心男方在三茅街上可有住房一样重要。

高低床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把雕花大床说成是封资修产物,进行打砸。所以高低床随即兴时起来,床头高,有造型,还可靠背,床尾和床楞相平,只有40公分高,床头左右各有一个床头柜,简洁而实用。指南人搬进楼房住后,其他床均不协调,几乎全部改成高低床。

高低床

席梦思床们晚上睡觉,平均一夜会几十次改变睡觉姿势。为了不影响枕边人,避免脊柱弯曲变形,使腰部得到衬托,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进入21世纪,指南人家,高低床都在家具店配高档席梦思,软硬相宜,十分舒适。

沙发床  过年过节,家人回来,亲戚光临,白天当沙发,晚上放平当床,平时不占地方,需要时派上用场。

沙发床

双层床  在指南,有的人家装修儿童房间时特意安上双层床,下床宽点,上床稍窄,有踏步上床。上床一般不睡人,是孩子的专属区,存放书籍和玩具,。

铁艺床  二十世纪末,指南曾兴时一阵铁艺床,造型很美,表面处理都是烤漆或电镀,由于给人是冰凉的手感,表面处理容易脱落,实木床色泽漂亮,手感温暖,很快被指南人淘汰。

折叠床  收起做椅,放开当床。指南有的人家添置一张折叠床,让老人躺在走廊晒晒太阳,看看外景,躺累了,收起来当椅子,再坐会儿歇息。

折叠床

床的变化,记录了指南人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四、被

黄棉花被胎   清末民初,农户要添床被胎不容易,因为棉花要靠自家种,指南高田少,一年产不了几斤棉花,好棉花要纺纱织布,黄棉花和僵果子用来做被胎。

次等棉花纤维短,拉力差。专门做被胎的人叫弹花匠,加工的新被絮只能先给老人当垫被,让被絮碾压成型后再给年青人盖。等到能做盖被时,由于一条被子下要盖几个人,小孩子睡觉不是手舞就是脚蹬,时间不长,被胎散落成一堆一堆的棉花团。实在没办法,只能将被胎拉拉平再改成垫被,有一块没一块的垫在身下。

弹花匠

解放前后,指南人尽喝汤粥,几大碗喝下去,刚睡着就要小便,那时候能有几个小孩不尿床的,一两年下来,被胎变成狗屎块落,又臭又黑,当家女人只得把被胎放在水里浸泡,用脚不停地踩,洗净后晒干,再掺点新棉,请弹棉花的师傅重新弹成一条垫被,这种被絮拉力更差,挺硬挺硬的,不暖和,加之小孩多次尿床,晒被子时常常断成数截。

青花被面  解放前,指南老百姓盖的被子几乎一个模样,自家织的棉布,到染坊染的青花布做被面,白家机布做里子。

青花被面

一条青花被面,盖上几十年,里里外外,补了又补,最后还要拆拆洗洗,改成小孩尿布或纳鞋底。

绣花被  女儿出嫁,为讨吉利,娘家都要陪一床大红绣花被。面料为大红洋布或绸缎,中间绣凤凰,四角绣牡丹。绣结婚用的大红花被,这是大姑娘出嫁前必修科目,针脚好不好,婆家很看重。

绣花被

大红绣花被是洞房之夜用的,里面的被胎由男方提供,指南人称之为“合肉絮”。

印花被  1954年,上海和无锡生产新式印花布,底色有红、蓝、黄色,印有喜鹊登梅、凤凰牡丹、鸳鸯戏水、百子献桃,寓意吉祥,花色鲜艳,很受百姓喜爱。从此,指南再无人家用青花布做被面。

洋布大花被  解放初期,受苏联大花布影响,指南人买被面,全部去供销社或百货公司购买颜色鲜艳、花型很大的布做被面,给人红红火火的喜庆感觉。

细花被  20世纪70年代起,指南人一反常态,选浅色的小花型做被面,蓝白条子做被单,给人清清爽爽的感觉。

踏花被  改革开放初期,踏花被投入市场,它以晴纶棉、涤纶纤维、中空棉等原料为絮,以提花、染色、绣花的全棉、涤棉布为里面,质轻保暖、蓬松柔软、富有弹性、保型性好,压后能自然恢复,可水洗,里面同色,随意购买,指南村家家使用。

丝棉被  改革开放给人带来新的消费观,富裕起来的家庭开始使用丝棉被。以桑蚕丝、柞蚕丝缫丝剩料拉成蓬松如棉花后为絮,装入胎套中,缝成方格后成丝棉被胎。

丝棉被重量轻,保暖性好,柔软舒适,透气亲肤,抗螨抗菌,点火不燃,不生静电。

羽绒被  指南老年人尤为喜爱,羽绒为絮,被轻柔软,蓬松有弹性,保暖吸汗透气。

羊毛被  指南的中青年喜欢。纯羊毛制作,抑制霉菌和螨虫,弹性好,有垂感,吸潮保干。羊毛被也是女儿出嫁必备的嫁妆。

驼绒被  以骆驼腹部的绒为絮,防风防寒,保暖透气,无异味,防虫蛀。经济条件好些的指南人特别青睐。

驼绒被

名牌被  指南的年轻人喜欢以罗莱家纺、水星家纺、富安娜、恒源祥、老裁缝等名牌被子装点房间,使房间富丽堂皇,洁净温馨。

五、灯

灯盏头  铸铁的,小碗大,要自制一个底座安放。倒进植物油,取一根灯芯草浸在油中,点着后,火头大小取决于灯芯草头露出灯盏头长短,妇女在灯下扎鞋底、缝衣服,常用头上的簪子调节火头。

灯盏头

蜡烛  石蜡加热后倒入模具制成。竹杆式,上粗下细,靠中间的蜡烛线点火。蜡烛分红白二色,喜事必用红烛,上面用金粉作字画;白事必用白烛,平时照明两色均可使用。

红蜡烛

灯笼 用竹篾编成外罩,糊上油纸,底座有钉,可以插上蜡烛,可挂可提,照明专用。大户人家的灯笼标明姓氏或店号。

虾子灯 四方形,铁皮座盖,底座装煤油,安灯芯,底座与上盖之间,靠四根折角的铁皮连接,四边装玻璃,玻璃可上下抽动,抽动一块玻璃后点火或熄灯,灯火容易将玻璃熏黑,要经常擦洗玻璃,保持亮度。

马灯  圆形,下座装煤油,安灯心,上盖可升降,上盖和下座之间有两根扁圆铁管相连,中间装圆形玻璃,防风性能较好,底座密封,左右摆动不漏油,上座有把手,可拎可挂,提着走路或挂于一处干活。

马灯

   美孚灯  美国美孚公司发明。圆形灯体和托脚是玻璃一体吹制,灯体就是储油罐。灯芯带装在一个铜制机械中,它有一个手柄,调节灯芯升降,控制火头大小。这个铜制机械,下以螺纹与灯体相连。旋开,可以加油,拧紧后,它有四个软片,夹紧上方玻璃罩。玻璃罩葫芦形,两头圆口,上小下大。下口,被铜制机械的四根铜片夹住,上口成为出烟口。根据冷热空气流动原理,葫芦形玻璃罩既能防风,又能让调节带正常燃烧的烟气从下到上,自然排出。美孚灯小巧美观,节省油料,灯光明亮,指南家家必备,嫁女必陪。

美孚灯

汽油灯  上部为灯顶,下部为灯座,中间是石棉纱罩。灯座上有打气管子,打进空气,把煤油从一根小孔中压出,喷成小滴,化为蒸汽,与空气均匀混合燃烧,使纱罩发出炽热光亮。汽油灯一般是开会、演出节目、婚丧喜事才用。

汽油灯

15瓦白炽灯1968年,上级水利部门建造指南电站,各生产队顺势接通电源,农户自费接上电灯。由于未装电表,电费由大队电工征收后统一上缴,为方便管理,要求农户一律使用15瓦白炽灯,不管是螺口还是插口,灯泡和灯座连接处贴上封条,大队同一时间上闸送电。由于主干线是铝线,平方又小,虽然一开即亮,但那么多灯串在同一根线上,灯光微弱,加之当时为了安全,灯泡都挂得很高,读书的孩子很不方便。

15瓦白炽灯

电度表文化大革命”后期,政策放宽,谁家买到苏州红旗电度表,经供电局校验安装后,灯泡的大小由农户自己选定,农户纷纷把15瓦改成25瓦或40瓦,遇有大事甚至装上60瓦、100瓦。农户感觉方便多了。

日光灯  20世纪80年代,上海工字牌日光灯进入乡村。日光灯光色好,寿命长,而且比白炽灯节电15%50%,只是灯管要配灯座,价格较高,电压太低时,连续跳动,镇流器很难启动,所以只有部分人家安装日光灯。

节能灯  国外叫CFI灯,是紧凑型荧光灯,光效是白炽灯的5倍,寿命是白炽灯的8倍。5瓦节能灯的光相当于25瓦白炽灯,7瓦节能灯相当于40瓦白炽灯,9瓦节能灯相当于60瓦白炽灯。节能灯上市,指南人彻底淘汰了白炽灯。

节能灯

   LED灯 20世纪90年代,广东佛山欧普牌LED灯上市,它的心脏是半导体晶片,晶片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固态的半导体晶片,直接把电转化成光。它和节能灯比省电50%,工作寿命达2万小时。现在指南人家新建楼房装潢时,都选择LED灯。

 LED灯

太阳能灯21世纪初,指南部分人家装了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

能电池板转换为电能,太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安全环保,一次投资,长期使用。

装潢灯 指南人90%以上建起别墅楼,装潢中所用灯具一应俱全,有吊灯、壁灯、吸顶灯、台灯、庭院灯、路灯、楼梯灯、泛光灯、轮廓灯、投光灯、照树灯。

灯的世界,给人无限光彩。

六、

洗脸、洗脚、洗澡、洗衣服都得要盆,盆的变化,反映百姓生活和文明状况。

脸盆  初来开荒的移民,多半没有脸盆。洗脸的人站到洼塘边,双手捧水,戽在脸上,用手指擦擦,拿块家机棉布揩揩。

铜脸盆

少数人家带来一只祖传的铜脸盆,也是一物多用:洗脸、洗脚、洗衣、洗菜、盛物、盛水。

新中国成立后,指南百姓都添置了搪瓷面盆,印有花鸟和鱼草色彩鲜艳,漂亮干净。男女结婚,常有亲戚作为礼品赠送。

20世纪70年代,市场上出现铝洗脸盆,它比搪瓷的轻便、便宜,部分家庭购买。

80年代,不锈钢脸盆打入市场,它虽没有搪瓷脸盆漂亮,但牢固耐用,克服了搪瓷脸盆和铝脸盆怕摔怕撞的弱点,但色泽单调。

90年代后,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塑料脸盆在市场上争奇斗艳。从此,铜脸盆成了文物。搪瓷的、铝的、不锈钢的逐步一一被淘汰。

脚盆 指南姑娘长大,父母要请箍桶匠用杉木制作木脚盆,直径40公分、高15公分左右,漆荸荠色本漆,两道铜箍或铁箍上金粉。

脚盆

一般家庭添置木制脚盆,里外上桐油,黄古古的,清爽耐用。

90年代起,价廉物美的各色塑料脚盆投放市场,但不少指南人还是怀念木制脚盆。

进入21世纪后,受为父母洗脚的广告影响,指南许多人为父母买了泰昌牌或长虹牌洗脚盆,洗脚、泡脚、按摩全自动。

洗衣盆 指南人家的木制洗衣盆,比洗脚盆大,直径在50公分多点,一般是平底,有的为了洗衣方便,制成三只10-15公分木脚。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制洗衣盆已被塑料盆和洗衣机代替。

洗澡盆 初来沙滩开荒的人家,基本没有洗澡盆。夏季,在门前河里洗洗,其季节,用脸盆打点水擦擦身子。

待生活稍安定,才能置办一个长约1.5米,宽60公分的洗澡盆。直檐子,平底刷桐油,洗澡时搁在路坎或小凳子上。陪嫁的洗澡盆是圆檐子,一头有两个10公分的脚,可以任意放在房内洗澡,盆成15度角,里外漆本漆,加两道铜箍,可以十余年颜色不变。

90年代起,塑料澡盆投放市场,很少有人家再请匠人箍洗澡盆。

指南人砌楼房后,卫生间里安装陶瓷浴缸,木制洗澡盆成为文物,塑料洗澡盆也改作其用场。

进入21世纪,指南人别墅楼普及,卫生间装淋浴房、安电热水器或天然气热水器,24小时都可以洗澡,陶瓷浴缸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七、扇

炎热夏天,扇子是必备之物。指南的前辈们,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扇子,不花钱买也能扇风送凉。

麦草扇  把小麦草最长一节压扁做经纬线,编到两个手掌大,按照自己喜欢的形状绞边,再把一根细竹子一头一劈两半夹住扇体,另一头为手柄。

麦草扇

    竹篾扇  把一片30公分的毛竹放在开水里反复煮,再用篾刀把二分之一的部分劈成二十条左右的篾丝,向左右分开成扇形,并用细篾丝固定和修剪成圆形或六角型,两面糊上纸成扇体,未劈开的二分之一毛竹片修整后为扇柄。

竹篾扇

芦䉬扇 把滚熟的芦柴梢子,编成扇子大小后收边,四边用布包边,再用细竹子做扇柄,夹住扇体。

蒲扇  用蒲草如麦草扇的编法做成蒲扇,轻便且有一股香。

鹅毛扇  自家养的鹅宰杀后,挑选干净整齐的羽毛,用两道铁丝串联起来作扇体,用竹子夹住做柄,鹅毛扇特别轻,风力大,老年人手持鹅毛扇,给人仙风道骨的感觉。

笋壳扇 谷雨后,竹笋壳纷纷掉下,把笋壳撕成几片,如麦草扇一样制作。

芭蕉扇 指南移民待经济好转些时,也会买把老芭蕉扇,为增加使用寿命,四边用家机布包边,这样,扇风拍蚊子不会散边。女儿出嫁后娘家送夏,则买嫩芭蕉扇,显得小巧轻便漂亮。

黑纸扇  由专业生产厂家出品,竹骨子两面糊黑色扇纸。做新女婿或走亲戚常用此扇。

泥金扇  有一定身份的男人用,扇面上有金粉题字或风景。

泥金扇

檀香扇 苏州产工艺扇,杜楚卿、王永寿、张大松这些有身份人家的女眷才用得起。

电风扇 1968年,指南通电后,各个家庭逐步添置电风扇,有立式和座式的。随着时代发展,款式和功能逐步完美。

水空调 2000年,指南人童中林在扬中江洲西路率先推销常州产水空调,利用8米以下地下水降低室内温度,指南一度盛行,家家都装,优点是省电,可以24小时都开着,缺点是能降低温度的范围很小,盛夏高温时作用不大。

水空调

电空调  21世纪以后,指南的别墅档次越建越高,电空调普及,不少人家安装中央空调。地球温度越来越高,但指南人基本不受酷热之苦。

八、

冬天寒冷,取暖工具必不可少。

脚炉  杂铜铸造,冬天加砻糠、锯屑、麦稳子取暖,这是农家宝,世代相传,也是女儿出嫁必陪之物。

铜脚炉

火钵子 旧社会,指南多数是穷人,没有铜脚炉的就以盛粥的钵子代替脚炉。钵子笨重且易摔坏,又无盖子,容易烧着放在上面的鞋子和衣物,指南人就用竹篾编成烘篮罩在上面,阴雨天常常用于为小孩烘尿布。

汤婆子  有盖子的铜壶灌进开水,焐手焐脚,晚上放在床上暖脚,经济稍好的人家才置办得起,也是陪嫁之物,传家之宝。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上生产的热水袋、电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电暖鞋均是根据汤婆子的原理发展而来。

电热炉  1992年,指南人金家礼创办扬中县电工器材厂和上海工业大学联合生产电热炉,用电炉丝发热,石棉和高温陶瓷把热量集中向一个方向传递,受到江浙沪三省的认可不久被电热汀取代。

地暖  指南这几年新建的房子都装了地暖,外面天寒地冻,北风怒吼时,家中温暖如春。

地热辐射采暖,简称地暖,是将温度不高于60摄氏度的热水或发热电缆,暗埋在地热地板下的盘管系统内加热整个地面,通过地面均匀地向室内辐射散热的一种采暖方式。地热辐射采暖与传统采暖方式相比,具有舒适、节能和环保等诸多特点。

指南已经广泛使用,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指南用户感到地暖有六大优点:

一是符合人体生理取暖的舒适要求:让暖从脚下起,人们会感到更温暖,更舒适;

二是节约室内面积和空间可省去安装暖气片和暖气管道所占的空间,增加使用面积2%3%

三是可使室内采暖温度均匀采用地暖后室温由下而上梯度分布,空气对流减弱,水分散失减少,克服了散热器采暖给人带来了口干舌燥等不足;

四是热源选择比较广泛,可以利用地下热水工业余热、供热管网、家用供热源等;

五是节能省钱:地热辐射采暖与其他采暖方式相比,相对瑞利数Ra<1,空气几乎无上下对流,室温由下而上梯度分布,天花板温度最低,节能幅度大约是20%,如果采用分区温控装置,节能幅度可以达到40%

六是增加地面厚度且加气(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吸音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楼层隔音效果。